90年代中后期,beyond在大陆的“盗版自由市场”风潮中,在当时的大陆少年、青年间 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现象级传播的乐队。同时随香港文化的浪潮,使用着大陆多数人听不懂的方言为媒介 成为现象级偶像。
beyond所携带的 “粗简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东方传统伦理等”文化属性,使之与同期的大陆、欧美、香港流行乐、大陆、欧美摇滚乐的文化属性皆不同。
对于当时大陆年轻人,除了新鲜感,beyond所携带的独特文化属性与那一代大陆年轻人的某部分集体人格的契合,更是这种盛况形成的主要根基。
而今少年青年间所占据主流的流行偶像已是携带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审美与价值的变化很大程度是集体人格的演变。
在这种审美的变迁中,关于beyond属性与价值的几次网络大型论战也是这种变迁中矛盾的映射。
在具体人物上,作者兴趣在 这变迁的社会中,携带beyond所代表的那部分旧集体人格的年轻人在同龄群体中的经历、那部分“旧年轻人”与“新年轻人”相遇碰撞带来的矛盾感等等。
目前在 已有的兴趣人物并进初期拍摄中,并同时敞开式寻找更多兴趣人物。
已有兴趣人物举例:
自定有“七零后灵魂”的九零后乐手模仿者,
“强烈社会使命感”的二十出头歌迷
想要参与“改变乐队走向”的半百年龄老歌迷